20世纪以来,全球多个国家步入老龄化时代,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老龄人口并不是一种负担,通过老年教育,挖掘老年人口生产力,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老年教育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本的基础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是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基础工程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迫切需要探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路径。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有就业的愿望,招聘平台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退休人员愿意再就业。因此,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就业的能力,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新时代老年教育的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不少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可以很快地适应和吸收教育培训内容,迅速成长一名合格的生产者。通过了解老年求职者的现实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辅助其制定职业规划,提升老年人的就业能力,可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
老龄社会对老年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年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瞄准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培训,并保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能够顺利入职就业。如有的老年群体需要进行隔代照料,为其提供育儿培训,帮助其考取育婴师资格证,成为专业的育儿师。生产性老龄化的需求能带动老龄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明确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
老有所为是新时代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银发人才”的开发将有助于补充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同时,对于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为不仅可以避免与社会脱节,也可以提高其收入,增加自我价值感。
老有所为是应对新时代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是老有所为的客观基础。应对老龄社会,弥补劳动力的短缺,不仅要靠科技的发展,也需要开发“银发资源”,即挖掘退休后仍有继续工作意愿和能力的人。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承认老年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贡献作为行动的首要目标,并指出:“当老龄被视为一种成就时,对高龄群体人力技能、经验和资源的依赖就自然会被公认为成熟、充分融合及富有人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资产。”老年人阅历及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分析及判断能力,处事周密,专注投入,在言传身教、化解矛盾、传帮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增加,2023年人均期望寿命达78.6岁。按目前退休年龄计算,大多数人仍有漫长的后工作时期,许多人在此期间仍在发挥余热。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102岁时,坚持每周出诊,带博士生和传承人。近90岁高龄的女画家耿玉琨每天通过社交平台讲述一幅幅丝路画背后的故事,宣传丝路文化。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老年人不仅过去是,现在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指出:工作之所以为人们所需,首先是作为解除烦闷的手段,其次是它给予人们获取成功和展露雄心的机会。他强调,工作是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泽林斯基在《40岁开始考虑退休》中写道:“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睡大觉、悠然憩息、闲逛以及看电视上,以为如此一来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闲人,那你就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许多无所事事的退休者最终变得相当颓废并且对退休深恶痛绝。”据统计,1/4的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征。所谓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可见,老有所为是老年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收获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重建老年教育体系发挥老龄价值
近些年,各地整合政府、社会资源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但目前的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生活和娱乐的需求,而难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开发老龄的人力资源、提高其生产力的要求。随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通过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挖掘老年人的潜力,让他们在不同岗位继续发光发热,既有利于促进社会活力,也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成就感。
首先,制定专门的老年教育政策体系。老年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老年教育政策的制订,既要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福祉,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劳动价值。老年教育政策体系应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统一的老年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由现有的老年大学进行牵头,并由地方政府提供财政和资金支撑,保障机构的顺利运行;二是选拔专业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专门的职业培训中心聘请专业老师,或者从当地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聘请授课教师,组成授课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课程和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三是建设匹配的从招生、入学、考试、结业、就业一整套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细化具体的管理措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教育管理服务;四是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借助内部的政府部门监督和外部的社会大众对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
其次,多主体发力促进老龄教育均等化。由于地域、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在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公平正义不可或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的管理者,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将现有的老年大学、企业、专家团队、高等教育学校和研究所等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设立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联合多部门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选择,开放共享公共教育资源。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定期为老年人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开办学历继续教育,满足老年人的学历提升需求。同时,对于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社区,要设置老年活动空间,开展老龄教育。现在很多老年人数字素养不断提高,且我国很多大学都有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如果能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老年大学教育,不仅能提高长者数字素养,满足老年人远程受教育需求,还能打破时空限制,提升老年人力资源的素质。因此,多主体之间要形成一种联通关系,互联互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促进资源融合,打通老年教育资源之间的壁垒,打破老龄教育的不平等,促进老年教育服务的均等化。
再次,供需结合提供老年专业课程。老年人一般具有三种学习需求:休闲娱乐类、职业培训类、自我养成类(兴趣)。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大多提供休闲类和兴趣类课程,缺乏职业性课程,为了更好地适应老年人力开发的需求,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方面,通过大范围抽样调查、实地走访,对老年人口的教育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完善,增强老年人的专业技能,拓宽老年人的就业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老年群体不同的教育需求,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选择那些具有长远发展的行业和丰富就业机会的社会领域,提供专业的职业技能知识培训课程,适应老年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普通高校和开放大学可以探索老年学历教育,满足老年人学历提升的需求,推进老年人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
(作者杨芳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晓晓系佛山市民政局科员)